我是测试内容
2018年12月,科学院科发局主管野外台站网络的杨萍主任调研黄东海站建设情况,王辉书记陪同调研,杨萍主任建议黄东海站的建设发展应结合整个近海网注重观测网络的发展,形成可覆盖整个网络的规范体系,推动共享平台建设。
2018年10月,黄东海浮标观测站组织专家论证会,讨论未来三年黄东海浮标站的重点建设和发展规划,专家一致建议应该重点着眼于区域性的立体观测体系建设。
2018年10月,新型材质EVA类型浮标首次布放于北黄海海域,替代原03号钢制浮标,新型材质EVA类型浮标大大降低了小型浮标的安全隐患,同时提高了浮标的耐腐蚀性和抗撞击能力,是未来新型材料浮标的发展趋势。
2018年9月,黄海站完成獐子岛自动气象站的大修工作,对獐子岛自动气象站运行近十年的传输线路和供电线路及相关固定钢缆等进行全部更换,保证气象站运行的正常、稳定。
2018年7月,第10号台风“安比”过境期间,黄、东海浮标观测站的数套观测浮标和气象站均观测到该台风的实时数据,详细记录了台风的风速风向、气压气温等数据,这些宝贵的实时观测数据为确定台风眼的位置和台风登陆路线预报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撑。
2018年7月,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顺利布放至测试海区,进入为期一年的试运行阶段。
2018年6月,《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黄海站、东海站观测数据图集II》由海洋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黄东海站正式出版的第二本图集,大大促进黄东海站观测数据的开放共享。
2018年5月,海洋所支撑体系调整,成立黄、东海浮标观测站,刘长华任站长,贾思洋任副站长,黄、东海站的建设重点确定为发展观测阵列,加强水体剖面的原位监测/观测能力;台站的管理、运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018年5月,首套采用感应耦合原理进行实时水体数据采集的垂直剖面浮标系统在荣成楮岛海域顺利下水,并进入试运行阶段,这是黄、东海站首次实现水体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拓展了新的观测范围和技术手段。
2018年4月,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经过近6个月时间的标体建造和舾装涂装等工作,浮标主体于舟山大衢岛顺利下水。
2018年3月,中科院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基于大型浮标的自由伸缩式海洋剖面观测系统研制项目正式启动。
2017年12月,科学院科发局主管野外台站网络的杨萍主任调研黄东海站建设情况,王辉书记陪同调研,杨萍主任建议黄东海站的建设发展应结合整个近海网注重观测网络的发展,形成可覆盖整个网络的规范体系,推动共享平台建设。
2016年1月—5月,中国科学院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东海站06号浮标系统完成了第二次大修工作,有力保障了浮标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保证了高质量、长序列观测数据的持续获取。
2016年5月,中国科学院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黄、东海站进行创新性观测技术的研讨,拟构建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该平台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剖面水体观测实时数据的获取。
2016年7月,“中国科学院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2016年度站长联席会”在青岛顺利召开,在台站建设、数据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详细交流。
2016年8月,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东海站10号浮标系统顺利完成第一次大修并成功布放,进入新一轮的观测周期,继续进行高质量、长序列观测数据的有效获取。
2016年11月,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黄海站03号浮标系统因恶劣天气因素,跑锚移位,最终造成该系统丢失。
友情链接:中国科学院 |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 中国科学院近海观测网络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