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陆

新闻动态

【大众日报】当好海洋观测的“哨兵”——春节期间大众日报记者采访黄东海浮标观测站贾思洋副站长

  □ 本报记者 薄克国 

  2月1日早上8时,贾思洋走进办公室,登录相关网站查看海洋观测浮标传来的数据,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雨量、风速风向、波浪等,其中,风速又包括瞬时风、最大风、极大风,波浪包括波高、波周期、波向。除了数据,还有电压曲线等图表。 

  贾思洋是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黄、东海浮标观测站副站长。“23套浮标实时传来的各种数据,需要及时进行巡检记录,所以,春节期间也要在办公室值班,每天上午8时和下午4时要进行浮标运行状态巡检和数据质量的判断分析。”贾思洋向记者介绍起自己的工作。 

  “什么是海洋观测浮标?”面对记者的提问,贾思洋介绍,“说到浮标,我们通常会想到那种漂浮在水面上,用于指示航道,标出浅滩、暗礁的航标。其实,除了作为航标的浮标之外,还有一类浮标,它们就像布设在海中的‘观察哨’,夜以继日地为我们提供海洋水文、水质和气象的各种信息,这就是海洋观测浮标。” 

  “黄、东海浮标观测站从2007年开始建设,2009年开始布放第一套浮标。浮标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区域,北自鸭绿江口,南至舟山外海,目前共有23套浮标在位运行,构成了黄、东海浮标观测网。”贾思洋介绍,这些海上“观察哨”,构成了我国近海重要的海洋观测研究网络,其不断进行的海洋气象、水文、水质参数的长期、定点、实时、连续观测,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生态环境保护、气象保障和海水科学化养殖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撑。 

  贾思洋说:“浮标传输数据一般设置为10分钟一次,巡检记录数据,一天两次就可以,如遇到极端天气,比如强台风期间,就要格外关注,增加巡检次数,以保证将数据实时共享给上海气象台、舟山气象局、青岛气象局、日照气象局等单位,为当地抗击台风、防灾减灾等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 

  8时49分,上午对23套浮标巡检结束,贾思洋在观测站工作群里发出如下文字:“各位同事新年好,02号浮标数采端经纬度为‘/’,但安装的北斗信标正常;05号浮标电压偏低;22号浮标常规和剖面均正常;13号、20号浮标大修中;其余浮标无特殊情况。” 

  2019年出海作业213天,2020年出海100多天,2021年出海177天……在黄、东海浮标观测站工作,除了在室内监测,更重要的工作是,每两个月就要对在位运行的每套浮标进行例行维护,保障浮标正常运转。仅以日常维护来说,团队每年三分之一甚至更长的时间是在海上。 

  贾思洋从2013年开始接触浮标观测工作。他说,“战风斗浪,长年累月的奔波,特别是还要经受冬季凛冽海风的考验,的确有些苦,但这项工作重在日积月累,久久为功,当获取到的数据得到科研人员、相关部门认可,我们就觉得工作很有意义、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