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黄海站东海站科学家团队在Science发表题为《阻控黄海绿潮蔓延》的Letter文章
近日,中国科学院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东海海洋观测研究站的科学家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发表Letter文章,题为《Stemming green tides in the Yellow Sea》(阻控黄海绿潮蔓延)。文章聚焦黄海地区持续近二十年的大规模绿潮爆发,综合分析了其形成机理、生态风险与治理路径,提出以系统性思维防范潜在海洋生态灾害,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健康。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包括亚太、欧洲、美洲等超过37个国家均发生过大规模绿潮。黄海是绿潮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海域之一。每年约有百万吨绿藻在海面腐解,造成溶解氧锐减、底栖生态破坏与二次营养释放,形成不良循环。今年(2025年)夏季绿潮再次来袭,山东沿海多地海域被大面积绿藻覆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黄海绿潮主要由绿藻浒苔引起。在富营养化污染的背景下,浒苔得以迅速繁殖并形成高密度藻体。黄海南部沿岸分布着大规模海藻养殖区,浒苔常附着在养殖用的海带、紫菜筏架上,在海藻收获季节随筏架拆除而大量脱落。受盛行洋流和季风推动,这些漂浮藻体被输送至北部海域,在富营养的近岸海域中进一步扩散、聚集成片,最终引发大范围绿潮。
目前浒苔治理仍以海上和岸线的人工清理为主,并同步探索浒苔资源化利用,如土壤改良、饲料添加、沼气原料及活性物质提取等方向。然而,受限于浒苔生物量波动大、回收与运输成本高以及相关产业链尚不完善等因素,其资源化利用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尚难形成大规模、可持续的利用体系。
文章指出,无论是人工清理还是资源化利用,都只能在短期内缓解表层问题,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绿潮造成的生态负担。文章强调,应从源头削减陆源氮磷输入,并建立卫星遥感与模型预测相结合的综合监测体系,以实现更为系统和长期的生态治理。同时,文章呼吁加强跨部门协作与持续监管,推动政府、科研与产业多方共同遏制绿潮,维护黄海及其沿岸生态系统。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东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与山东大学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合作完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璐华博士为第一作者,山东大学李顺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中国科学院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东海海洋观测研究站长期承担国家海洋生态观测任务,研究团队在绿潮监测、溯源、生态效应与资源化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友情链接:中国科学院 |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 中国科学院近海观测网络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